查看原文
其他

每一天孩子都在呼喊“看见我!”

菁菁 静仪文化
2024-10-16

点击静仪文化这个神奇的公众号

给你更多精彩哦


 先来看三个日常场景

孩子A,6岁,每天吃饭的时候,就会念新学的绕口令。吃饭的时候没有被允许坐在自己喜欢的位置,整顿饭都拒绝大人给夹菜。


孩子B,8岁,手拉手和小朋友做游戏时,被撞到胳膊,不是先看自己被撞得怎么样了,而是捂着胳膊,一脸委屈,哼哼着看向成年人。


孩子C,2岁,跑着跑着摔了一跤,趴在地上没有哭,等着大人来安抚。



 还有更壮观的

有一天,我带孩子在小区门口广场晒太阳。


旁边有商场,每天都会上演孩子哭着不走要求买玩具零食。


这次更典型: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拉着奶奶的衣服哭闹,不断往商场里面挣,奶奶则拖拉着往外走,突然听到奶奶说,*你娘!


我打了一个激灵。


从商场门口到马路边大概七八十米,一直都是女孩儿不断哭喊着抱大腿,奶奶各种威逼利诱:你看谁像你这样?别人都笑话你呢!商场关门了,回家吃好吃的去……还打了屁股。


她们一路扭打着拐了弯,我以为她们回家了,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又遇到她们,两个人还在撕扯,奶奶把孩子抱上自行车的小椅子,孩子又自己跳下来,拉着奶奶往回走,奶奶不肯,她就身体向后仰,还说“我不哭”,奶奶说不哭也得回家。


两岁的孩子啊!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大一股子劲儿,成年人很难hold住。


再后来奶奶拉着孩子小声说了很多话……


终于孩子没有力气了趴在奶奶肩头伤心抽泣,偶尔还会抬起头大哭几声,要求回去继续玩会,原来是在商场的儿童游乐厅没玩够。


奶奶说你看弟弟(我的孩子)不哭不闹吧,人家自己推小车玩。


女孩儿大概是累了,眼皮也哭红了,额头上亮晶晶出了汗,睡着了……这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。



 孩子是在跟我们故意作对吗?

每次出门,无论是在火车站,车厢里,还是景区,商场,只要有孩子,总会看到成年人各种刺耳的大声斥责,以及推搡踢打。


如果孩子从小到大排列,那哭声就是从大到小。


小孩子不会掩饰,嚎啕大哭,大孩子则是小声抽泣,或者默默流泪,抑或连眼泪也忍了下去。


想想当父母真是不容易,就算变成齐天大圣孙悟空,也不可能完全孩子的所有需求,这个时候,天使变身恶魔,和我们“纠缠不休”……


他们到底想干啥?故意跟我们作对是不是?



 如何理解孩子?

2015年秋天,小巫养育学堂开学第一课,小巫老师说:“对孩子怀有兴趣,会赋予孩子内心力量”


我学艺不精,用了一年半的时间,才对前半句话有了一点点体会:


当我看到我的孩子,在不到一岁时,就对各种能转的东西格外感兴趣,一岁多时就能对着盘子自己玩半小时,我只是想,他的专注力还不错。


今年,慢慢地,我感觉到孩子在玩转盘子时,他是完全活地在当下,他和那个盘子全然在一起,深深地连接着,似乎都要融到一起,孩子在毫无保留地,拥抱着整个世界。


那一会,孩子在我面前,如此神圣高大。


那一刻,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老师说的“怀有兴趣”:孩子对盘子有兴趣,他和盘子在一起,我对孩子有兴趣,我就开始理解他,和他联结。


那么怀有兴趣就是,只活在当下,对一切保持好奇,带着敬畏与虔诚,去面对生活。


我带着这个认知和觉察,尝试对老公感兴趣,我变得更愿意去了解他的世界,更清晰冷静地看到了他细微丰富的内心。


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兴趣,生活给我的回报是:为我打开了更精彩的人生道路。



 孩子到底在说什么?

再回头来看本文开始提到的那几个孩子,我们不妨安静下来,尝试看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:


A说,“你听,我能说清楚‘八百标兵奔北坡了’!我要自己决定吃饭时坐哪儿,不让我坐那个位置,我不高兴!”


B说,“你看,他们撞到我了,很疼,你快看啊!”


C是我自己的孩子,摔倒时,如果我过去搂着他说,宝宝摔疼了,他就会自己站起来,说“没事儿!”又欢快地跑开了。


商场门口那个小女孩在说:“我真的很想玩,不让我去我很难过,我就是要哭!”


也许,不需要骂娘,不需要打她,只要几句倾听,帮她表达出内心的失望和愤怒,就解决了。


可能孩子还要哭一会,但那是接受和发泄的哭,而不是无助、忿忿的哭。


那些孩子无一例外,都在说:“看我,看我!听我,听我!”


没被看见的孩子,则会用看似奇怪、不可理喻、甚至令人讨厌的行为提示我们:“我需要你们看到我!”



每一种行为都是沟通

我又想到小巫老师说过:“每一种行为都是沟通。”


所以,哪会有故意与我们做对的孩子呢?


都是“被逼无奈”吧!


只要有机会,他们就不会放弃争取被关注的目光,哪怕一点点温暖的回馈,都会让他们重新回到明朗、欢乐的世界。


孩子们竭尽努力去敲打成人的心门,但有时候发现,那是敲不开的墙……


时间久了,有的孩子逐渐放弃,不再抱有希望去尝试。


我听过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妈妈向我诉苦:“我的孩子他什么都不说啊,我想和他沟通,但是他不说,每天只说,嗯,啊,好。。。”


那些孩子恨不得深藏姓与名,钻进自己的世界里,不再试图打开成人的心,也不会再打开自己的心,还可能会盼望自己快点长大,脱离父母的视线,“挣扎”变成了“挣脱”。


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孩子。。。。



 到底什么是“看见”?

上过成长课程的朋友,一定经常听到“看见”这个词。


这两个字的准确含义常人很难理解,因为我们常识里的看见就是用眼睛看。


有的妈妈会说:“我看见了啊!我看见孩子在那,他在无理取闹……”


而真正的看见包含了:注视,关注,理解,接纳,认同,支持,协助。


所以看见,也是联结。


罗杰斯说,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


也有人说,看见就是爱。所以,看见就是理解和接纳。


当我接触了更多孩子,更多成年人,他们在被看见、被倾听后,脸上恢复的平静,眼睛里绽放的光芒,那种神采奕奕,像是被上帝亲吻过。


再回想我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时,只要我说出孩子的感受,他就会更快地平复。


至此,小巫老师说的“对孩子怀有兴趣,会赋予孩子内心力量”,后半句,也大致清晰了。


带上眼睛和心灵(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啊),去“看见”你的孩子。


每个孩子不应该都是生而被爱的吗?


本文作者简介

菁菁,学龄前男孩妈妈,“小巫艺术养育课程”黄埔六期学员,三年制“小巫养育学堂”在读学员,美国P.E.T.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讲师。


小编叨叨叨~

在这个金秋,《小巫艺术养育课程》再次登陆上海,这个课之前可是要找关系排很久的队才能报上名的哦~这是第一次对外招生,名额有限,尽快锁定!


如何报名?

请猛戳后面链接!

《小巫艺术养育课程》2017.10.28~11.01黄埔九期!

 本文转自“小巫Weewitch微信公众平台”


小巫Weewitch微信公众平台: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
静仪文化

我们走在致力于探索“自我”和 创造“家庭和谐幸福”的道路上!

亲子沟通 | 情商管理 | 家庭关系 

个人成长 | 生命探索 

你的成长,有我陪伴

长按二维码关注静仪文化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静仪文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